某公立医院鼎盛时床位超万张,年门诊量近800万人次,却仍扛着高负债;黑龙江一家二级医院500名员工守着9100万负债,年收入不足1亿;惠州龙门县曾因医疗资源碎片化,让医保资金大量外流——这些困境看似不同,核心却指向同一个问题:公立医院靠“扩张床位、比拼设备、专注治疗”的老路,或已走不通了。
当DRG/DIP支付改革斩断“按项目收费”的盈利逻辑,当医保基金压力倒逼成本管控,当患者从“看得上病”转向“少生病、不生病”,业内人该警醒了:医院的竞争力,早已不是“能治多少疑难杂症”,而是“能帮多少人远离疾病”。这不仅是破局之道,更是医院从“被动救治”转向“主动健康”的必然选择。
公立医院的“三重枷锁”光靠“治病”解不了过去十几年,公立医院的扩张之路跑得又急又快:2019年全国超2500张床位的医院破百,3000张以上床位的有63家,“超级医院”成了行业追捧的标杆。但这场“规模竞赛”,最终给医院套上了三重难以解开的枷锁。
第一重锁:财务承压,医保“倒挂”成死结。
据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》数据,全国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从2004年的26.16%飙升至2021年的45.18%,负债总额10年涨了3倍,2021年突破1.92万亿元。
展开剩余87%更棘手的是医保“倒挂”——像惠州龙门县曾经的困境,县内医疗能力不足,患者纷纷往外地跑,医保资金大量流向县外,形成“越治越亏、越亏越留不住患者”的恶性循环。医保压力如刀悬于头顶。
第二重锁:效率低下,资源错配成浪费。
东部某三甲医院花巨资购置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,年均使用不足500次,闲置率超40%;CT、MRI设备平均开机率仅65%,远低于85%的国际标准。这本质是把“健康服务”等同于“疾病治疗”——以为有了先进设备就能吸引患者。然而事实上,并非所有病人“开个手术”就能治愈,比如慢性病人,他们更需要的是长期的健康管理。因此资源都堆在“治疗端”,最终导致设备闲置、人力浪费,运营效率越来越低。
第三重锁:定位偏差,“虹吸效应”加剧看病难。
2024年全国三级医院跨省就诊率达18.6%,患者平均候诊超4小时,而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占比从2015年的54.4%跌至41.2%。大医院忙着抢疑难病例、扩床位,基层医院没人没资源,患者只能往大城市挤——这不是医疗服务,而是“资源垄断”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“只治不防”的定位,让医院成了“消防队”:等患者生病了才来救,却没意识到“预防一个慢性病,比治疗一个并发症能省数倍成本”。
从“治病”到“防病”不是选择题,是生存题国家早已给出方向:2019年卫健委就提出公立医院要实现“三个转向”——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,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,从投资医院建设转向扩大分配。这“三个转向”的核心,藏着一个未说透的逻辑:医院的价值,不该只用“治愈人数”衡量,更该用“减少患病人数”定义。
在此背景下,“预防性健康管理”为什么是破局关键?
因为从各方面来说它都是必选项,可以破解前面的“三重枷锁”。
对医保来说,是最划算的“省钱方案”。
一个高血压患者若能通过早期健康干预控制血压,就能避免后续脑梗、肾衰等并发症,节省的不仅是患者的治疗费,更是医保基金的巨额支出。
过去龙门县的医保倒挂,本质是“预防缺位”导致患者小病拖成大病、县内治不了只能外流;若能提前通过健康监测、饮食指导、用药管理等守住“预防线”,医保资金自然能留在县内,形成“预防-少生病-医保省钱-医院有资金提升服务”的正向循环。
对医院来说,是摆脱“规模依赖”的新路径。
DRG/DIP改革后,“加床赚钱”的模式彻底失效,医院若想实现可持续运营,“提升服务价值”或是一条思路——比如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年健康管理服务,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筛查与干预。这些服务不仅能建立稳定的患者连接,还能减少重症患者占比,降低住院成本,让医院跳出“扩张-负债-再扩张”的怪圈。
对患者来说,是从“怕生病”到“管理健康”的需求升级。
现在的患者早已不满足“生病能治好”,更希望“不生病、少遭罪”——年轻人要亚健康调理,中年人要慢病预防,老年人要长寿管理。医院若还守着“门诊-住院-手术”的老流程,迟早会被患者抛弃;主动延伸“健康评估-干预方案-长期管理”的健康服务,才能真正成为患者的“健康守门人”。
数智化运营让“想法”变“做法”很多医院想做预防性健康管理,却卡在三个痛点:“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”;“没能力做全流程运营”;“缺资源对接健康服务”。
这时候,光靠医院自己摸索远远不够,需要专业力量搭桥梁、补短板——数智化运营,正是解开这些痛点的关键。
数智化运营需要聚焦三个核心动作:
第一,用数据打通“需求洞察”。
医院最怕“拍脑袋定方案”——比如搞了健康讲座却没人来,推了慢病管理却抓不住目标患者。其实,通过整合区域内慢病发病率、患者饮食习惯、健康服务需求等数据,就能明确“该为谁做预防、做什么预防”,避免资源浪费。比如针对某类高发慢病群体设计专属干预方案,针对特定年龄段人群推送精准健康提示,这样才能让预防服务真正触达有需要的人。
第二,用技术降低“运营门槛”。
许多医院缺人才,想做却没人手。这时候,借助智能工具或能弥补人力不足。比如用智能系统解答患者的日常慢病疑问,自动生成个性化健康建议,提醒患者按时监测、复诊。这种“技术+人工”的模式,不用医院新增大量人手,就能把健康服务覆盖到更多患者,还能保证服务的持续性和规范性。
第三,用生态解决“资源对接”。
医疗健康服务从来不是医院的“单打独斗”,需要多产业链资源配合。比如临床营养科的日常运营,离不开特医食品、健康设备、康复服务等产业的支持和链接——为术后患者提供营养指导时,需要对接专业的营养产品;为慢病患者做居家监测时,需要联动设备供应商。
只有打通“数据洞察-方案落地-资源匹配”的全链路,才能让服务从“一次性活动”变成“长期服务”,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。
医膳康华作为数据驱动的用户健康需求全流程服务运营方案供应商,正是围绕这些核心动作提供支持,我们能提供“数智化解决方案+运营赋能服务”:
数字化能力:基于母公司在预防性健康管理领域的技术积淀,打造“医膳康华信息门户”,深度融合大数 据与资源整合能力,连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,提供市场洞察、供需对接、知识共享等一站式数字化服务,助力客户精准把握行业趋势。
运营赋能生态:通过行业深度研究与实践,推出商业咨询、标准建设、运营托管等专业化服务,并发布前沿行业报告,为客户提供战略决策支持及运营优化方案,推动行业规范化、高质量发展。
截至目前,我们已经服务了超过150家医院,也协助部分医院成为国家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,就是希望用数智化能力,帮医院把预防性健康管理的“想法”变成“做法”。
以“务实路径”破局靠“协同生态”扎根无论是惠州龙门县从医疗资源碎片化、医保倒挂困境中,探索出“五级医链贯通+区域运营赋能”的改革路径,还是我们所服务的医院通过不同切入点推进医疗健康服务,都印证了一个核心:预防性健康管理无需“全面铺开、一步到位”,而是要立足自身实际,找准小切口、实现深突破,再逐步构建完整体系。
对医疗机构而言,可从现有服务延伸切入,降低转型门槛。
或许先不忙着搭建独立的健康管理中心,而是将预防性健康管理理念融入日常诊疗场景:例如,参考我们协助打造的国家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经验,先从术后患者、慢病患者的临床营养干预做起,通过定制化营养方案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满意度,再逐步将服务延伸至出院后的饮食指导、健康监测。也可从“患者随访数字化”起步,利用简易数智化工具记录患者出院后的用药、康复情况,建立常态化随访机制。
这种“小步快跑”的模式,既能避免资源浪费,又能让患者逐步接受“预防型服务”,为后续服务升级奠定基础。
对大健康产业上下游伙伴而言,“服务整合”比“产品供给”更具价值。
预防性健康管理的核心是“解决患者实际健康问题”,而非单一产品交付。例如,特医食品供应商可联合医疗机构,构建“营养评估-方案定制-产品供给-效果监测”的全流程服务;健康设备企业可联动医院,提供“设备使用培训+数据对接+健康指导”的一体化支持——这种“产品+服务”的整合模式,既能满足医院对“整体解决方案”的需求,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,实现与医疗机构的长期共生。
对我们医膳康华而言,始终以“生态化桥梁”的定位,与行业伙伴协同推进。
我们不提供“标准化模板”,而是基于服务150余家医院的经验,结合不同机构的规模、资源与痛点,提供适配性支持。同时,依托自身资质与产业链资源,协助医疗机构对接特医食品、健康设备等合作伙伴,打通服务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事实上,预防性健康管理的转型,没有“最优解”,只有“最适解”。
无论是医疗机构、产业伙伴还是服务提供商,都需摒弃“单打独斗”的思维,以“务实”为原则找路径,以“协同”为核心建生态——就像龙门县通过医链贯通整合省市县镇村资源,我们通过数智化能力连接医院与产业链,最终都是为了让“以健康为中心”的理念真正融入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,让“少生病、不生病”的目标落到实处。这既是行业转型的必然方向,也是所有从业者共同的责任与机遇。
总结公立医院深陷高额负债、设备闲置、患者跨省奔波的困境,即便坚守救死扶伤的职责,仍难脱“越治越忙、越忙越亏”的循环。其实破局关键从不在床位与设备的比拼,而在“让患者少生病、少遭罪”的预防性健康管理 —— 术后的营养指导、慢病的用药监测、数据驱动的精准干预,都是落地的具体路径。
转型虽需跳出诊疗惯性、整合多方资源,却值得坚持:当医保资金不再外流、闲置资源化为健康守护、患者从 “怕就医” 变 “管健康”,便是对医疗本质的回归。无需追求一步到位,医院可从一次慢病随访起步,产业伙伴可从“产品 + 服务”方案发力,以务实协同将“以健康为中心”落到实处。我们守护的不只是医院的未来,更是普通人“少生病”的朴素期盼,这正是医疗行业前行的初心与方向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代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