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风如刀,刮过东吴军营的每一个角落。建业城中灯火通明,孙权驾崩的消息像冬雨般浸透了每个人的心。老将丁奉站在营帐前,花白的胡须在风中飘动,皱纹深深的脸上看不出表情,只有那双经历过无数战火的眼睛,依然锐利如鹰。
“丁将军,诸葛恪大人召见。”传令兵的声音打断了丁奉的沉思。
丁奉微微点头,披上战袍,大步走向中军大帐。帐内,年轻的太傅诸葛恪正与诸将商议军情。
“魏国见我先帝新丧,已派大将诸葛诞、胡遵率七万大军直指东兴堤。若此地失守,建业危矣!”诸葛恪的声音在帐中回荡,“谁愿为先锋?”
诸将面面相觑。时值严冬,冰雪封路,魏军势大,无人敢应。
“末将愿往。”丁奉的声音不高,却坚定如铁。
展开剩余76%帐中一阵骚动。有人低语:“丁将军年过六旬,岂能担此重任?”
诸葛恪凝视着老将军:“丁将军需要多少兵马?”
“三千足矣。”丁奉道,“但需全是敢死之士,且许我自行其是。”
众将哗然。三千对七万,简直是螳臂当车。
诸葛恪沉吟片刻,最终点头:“准!”
出了大帐,偏将丁封——丁奉的侄子——急切地拉住他:“叔父,这不是去送死吗?”
丁奉目光深远:“为将者,不恃兵多,而恃天时地利与智谋。今夜大雪,正是破敌良机。”
是夜,北风怒号,鹅毛大雪铺天盖地。丁奉精选三千壮士,尽卸重甲,只携短刀轻弩,悄无声息地出营。
风雪中,丁奉白须染雪,却精神矍铄,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。他对士卒道:“大丈夫立功名、取富贵,正在今日!魏军以为天寒地冻,我军不敢出击,我等偏要反其道而行之!”
士卒见老将军如此豪迈,无不振奋。
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,丁奉率军抵达东兴堤下的魏军大营。果然如他所料,魏军因天寒地冻,戒备松懈,大多还在营帐中酣睡。
丁奉拔刀向前一指,三千吴军如猛虎出柙,悄无声息地突入魏营。
“起火!”丁奉一声令下,无数火把投入营帐。霎时间,魏营大乱。
魏将胡遵从梦中惊醒,仓促应战,正遇丁奉。刀光剑影中,年过花甲的丁奉竟如少年般矫健,一刀斩断胡遵帅旗。
“丁奉在此!魏贼纳命来!”老将军声如洪钟,在混乱的魏营中回荡。
魏军不知吴军多少,只见火光四起,喊杀震天,顿时溃不成军。互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。
诸葛诞闻讯来援,却见败局已定,只得收拢残兵退走。
天色大亮时,雪地上已是尸横遍野。丁奉的白须被敌人的鲜血染红,三千吴军竟击溃七万魏军,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。
凯旋路上,丁奉望着东方初升的太阳,对侄子丁封说:“为将者,不因年迈而畏战,不因敌众而畏缩。今日之胜,胜在敢出奇兵,胜在不拘常法。”
东兴大捷的消息传回,举国欢腾。诸葛恪亲自出迎,执丁奉之手叹道:“若非老将军神勇,国家危矣!”
此后十余年,丁奉屡建奇功,官至大司马,成为东吴的顶梁柱。甚至到了年近八旬,仍能率军出征,令敌闻风丧胆。
太平二年,丁奉病逝,终年七十七岁。吴主孙休穿孝哭祭,以国礼葬之。
建业城中流传起一句话:“吴国有丁奉,如家有老松,风雪愈劲,其志愈坚。”
许多年后,当东吴最终走向灭亡,那些曾经与丁奉并肩作战的老兵们仍然会坐在酒肆中,向年轻人讲述那个雪夜的故事——一个白发老将军如何率领三千壮士,在漫天风雪中创造了奇迹。
而丁奉的名字,也如同那夜的雪与火,永远烙印在了三国历史的长卷中,提醒着后人:英雄不以年迈而迟暮,壮志不因风雪而消磨。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代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